“CCF走进高校”活动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03 发布:[信息工程学院]吕慧敏 点击:8次
2020年8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走进高校”活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线上举行的方式,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联合承办,分为上午与下午两个会场。
部分参会成员
上午场报告会以双一流专业建设和 “新工科”项目交流为主题,邀请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兵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忠杰教授两位专家作报告,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邓雁希主任为报告会致词。李兵教授面向跨界深度融合新业态的IT“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软件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生态化、智能化新形态,介绍了具有跨界知识、跨界能力、跨界素质、跨界思维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并讲解和介绍了针对武汉大学制定的校企协同育人、课赛结合驱动、科教思政融合、大类培养与新专业等培养模式。
李兵教授作报告
王忠杰教授介绍了哈工大Π型新工科方案的核心是8Π模型,主要包含:“专业+行业”的Π型培养目标、“主修+辅修”的Π型培养方案、“课程+项目”的Π型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Π型师资队伍、“学校+企业”的Π型校企合作、“国内+国外”的Π型国际交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Π型通专结合、“学院+书院”的Π型育人体系。基于Π型模型,哈工大率先创建了服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通专结合和学院书院融合等方面介绍了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
王忠杰教授作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张玉清副院长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分享了执行“新工科”项目“面向新经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举措和建设成果,提出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项目驱动、竞赛激励、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张玉清副院长作报告
下午报告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周长兵教授主持,主题为“智能服务与安全”,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建欣教授、北京大学李伟平教授、北京大学刘譞哲教授三位专家作报告,并由CCF服务计算专委会秘书长王尚广教授为报告会致开场词。
李建欣教授基于图的异常检测已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金融诈骗、入侵检测等多个领域,针对图数据的异常检测需求,形成了基于子图的行为表征-发现-预测计算范式,重点解决高效、稳定表征网络复杂异常行为。李建欣教授介绍了课题组构建的数据智能分析平台Ring,以服务计算模式,为应用提供图数据异常检测和计算服务。该成果已应用于社会网络事件检测、情感分析等,支持社会治理和风险感知服务,并扩展应用于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医疗健康监控预警等领域。
李建欣教授作报告
李伟平教授讲解了传统词嵌入方法和分布式表示方法,包括基于同义词典的方法、one-hot方法、矩阵分解方法、Word2Vector以及Glove方法等。并基于一些常见的预训练模型包括ELMo、Transformer、BERT、GPT、XLNet等,介绍了预训练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李伟平教授作报告
刘譞哲教授介绍了目前以云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中心化”大数据时代,从软件系统角度看,服务化等于虚拟化资源和API。通过将分布在云、网、边、端上的各类资源服务化,并按需组装成场景计算机。云端融合是一种新型模式,从计算分载角度出发,当数据成为核心资源,云端融合数据服务化将数据以独立服务的形式从应用中剥离,授权给数据所有者,通过分布式方式实现云端协同优化。
刘譞哲教授作报告
各位讲者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100多余名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仔细聆听了专家分享,并积极与各位讲者进行交流讨论。本次报告反响热烈,让人受益匪浅,本次报告会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助于帮助大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文保网安备案:1101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