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2024-12-27     发布:系统管理员    点击:12036

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应用系。经过专业调整、合并和扩充后,于1999年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学院秉承并弘扬了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宝贵传统和优良作风,秉持“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顺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为人才培养目标,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办学思路日益清晰,学科布局科学合理,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学信息工程特色。

学院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个本科专业,以及1个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其中地理信息科学为国家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业,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科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共建有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测绘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上博士和硕士点均可招收留学生。

学院每年招本科生300余人、研究生130余人。本科各专业毕业生深造率超过50%,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就业创业形势好,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大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国企公司、上市企业,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就业。

学院实验设施齐全,配备合理,管理规范。各专业均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具备培养高质量信息化人才的教学和科研良好环境。学院建设有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校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教育部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知识智慧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北京房山综合勘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北京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学校地学信息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地质3D打印重点实验室,以及网络通信及安全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与控制实验室等专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000平方米,设备资产价值4000余万元。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是对外合作实验室。另外,学院先后与北京市多家信息技术研发单位建立了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积极组织各专业大学生参与ACM程序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天梯赛”以及“三维建模”、“挑战杯”、“互联网+”、“大数据”等30余个被列入国内竞赛目录的特色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名列首都高校前茅。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副高级职称30余人。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专任教师超过90%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学院从海内外引进多名专家学者,充实了学术队伍,壮大了科研力量,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特聘国内多名院士和国际知名教授加入教学和科研团队,使学术研究特色更加明显,国内外交流更加广泛,学术水平大大提升。

近年来,学院承担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科技支撑、公益性专项、地调专项、油气专项等项目或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SCI论文、申请和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等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升。在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资源环境遥感、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模拟、软件服务工程与智慧物联网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明显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学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都有多名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2+2”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正在推进的“3+2”、“4+1”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只需完成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境外大学相应学分,就能得到国内和国外的双学士学位或者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质量。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依托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成果和虚拟仿真项目、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一流基地等建设,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成才模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